English

消费信贷遭遇观念壁垒

1999-03-22 来源:生活时报 张焯 我有话说

消费信贷闪亮登场

据工人日报报道,进入90年代,“市场疲软”一词开始频频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厂家、商家、媒体和政府部门都在谈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不买东西,只把钱往银行存?

在国外,大多数国家步入市场饱和的相对过剩经济时期都是在人均国民产值超过3000美元之后,而中国的人均国民产值还不到700美元的水平,过早地迈入相对过剩的经济阶段也暴露了我国居民消费完全建立于自我积累之上的弊端。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消费者就出现了断层,一方面低档次商品消费已近成熟,另一方面高档商品消费还未完全启动。

正是针对这种状况,银行对消费贷款的品种作出了新的扩展,计划将今年新增贷款的10%用于发动消费信贷,并在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的基础上开发家居装修、高档家用电器、度假旅游、教育助学、银行卡消费、小额质押贷款等消费信贷品种。这一刺激消费的举措,使寻常百姓也感到了扩大内需的力度。这正反映了我国消费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即从简单的商品性消费转向包括服务在内的复杂性的商品消费,对餐饮、医疗保障、教育、娱乐、旅游、家庭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

消费品种不再局限于吃、穿、用等基础的项目,开始转向购房、买车、购买手机、电脑等以居住条件改善、通讯和交通为主要内容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那么,现在借助消费信贷可以提前实现消费,为什么消费者仍在观望呢?

启动需求尚需时日

顾虑之一就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居民在住房、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都陆续将有较大的支出,这种后顾之忧使他们不愿将积蓄过多地用于消费。

人们接受消费信贷还有另一个顾虑——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的放慢。收入增加速度的放慢给消费者、尤其是贷款消费的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更主要的是减缓了农村市场的发育。

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支出中63.75%为消费性支出,而消费性支出一半以上用于基本的衣、食、用等项目。用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只占较小部分,与之相关的市场规模还很小。

由此看来,消费信贷这一杠杆能否撬动国内需求的车轮还需一个恰当并且坚强的支点。

专家分析,不论是立足于开拓城市市场,还是集中力量发展和引导农村消费,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起着极为关健的作用。有了这一前提和保障,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信贷才能发挥出它的拉动作用。与此同时,消费信贷自身宣传较少,发放条件严格、手续复杂、缺少法律保障等方面的不足也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